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东营KTV招聘网 > 东营热点资讯 > 东营学习/知识 >  王国维在大力称道马致远《天净沙》的同时却对有元一代的词人词作

王国维在大力称道马致远《天净沙》的同时却对有元一代的词人词作

2022-09-06 20:55:47 发布 浏览 877 次

王国维在大力称道马致远《天净沙》的同时,却对有元一代的词人词作作了整体性的否定,这其实也是表明一种文体“始盛终衰”的基本规律,在揭示元曲取代宋词的客观现实的同时,隐含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思想。

六四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 白仁甫:即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著有杂剧多种,词集名《天籁集》。《秋夜梧桐雨》剧:即白朴所作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此剧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故事,抒情浓郁,诗味醇厚,文辞华美。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目也因其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而得名。《梧桐雨》为末本戏,正末为李隆基。

]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由于文学史上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超过散曲,所以也有以“元曲”单称杂剧。杂剧在结构上一般四折一楔子,其曲文由套数组成,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以用于舞台演出。散曲在体式上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套数亦名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用语一般比较俚俗,有民歌风味。王国维此处所用“元曲”是指杂剧。

] 《天籁词》:即白朴词集《天籁集》,共二卷,存词一百零四首。白朴为词,师法苏轼与辛弃疾,故集中多豪放旷达之作。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情感浓郁而醇厚,风格雄奇而悲壮,堪称元杂剧的冠军之作。但他所写的《天籁集》词集,却总体极为粗浅,连当辛弃疾的“奴隶”——即下手都不够格。难道是因为一种文体,在前面创立的人容易写得出色,而在后面继承的人就难以表现出精巧之思吗?还是各人才能有强项也必然会有弱项?读者诸君只要看看欧阳修、秦观的诗远不如他们的词,就足以了解这中间的奥秘了。

【评析】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八十三则。以这一则为初刊本煞尾,乃别具深意,因为王国维认为中国韵文的发展至元曲而告一段落,此后再无新的成功的韵文体式产生。故此则乃是从诗词曲的关系中来为全书作结。手稿本此则虽是初刊本之基础,但文字颇有差异。手稿原文云:“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奇思壮采,为元曲冠冕。然其词干枯质实,但有稼轩之貌,而神理索然。曲家不能为词,犹词家之不能为诗,读永叔、少游诗可悟。”且在手稿上,王国维便已多有斟酌。如初刊本“沈雄悲壮”四字,在手稿初作“奇情壮采”,“奇情”又一度改为“高情”,最后改为“奇思壮采”,但这些改动均未被吸收到初刊本中。对勘手稿本与初刊本,其文字差异尚在其次,其理论提炼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手稿本着重揭示曲家不能为词、词家不能为诗的基本现象。初刊本虽仍是在白朴、欧阳修、秦观三人之间比较其诗词曲的文体关系,但总结出“创者易工,因者难巧”的文体规律以及文学家“有能有不能”的个体特点。相形之下,这比在现象上比勘文学家在文体成就上的高低要更具理论性。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性有很多就是在这种斟酌与提炼中慢慢形成的。

此则仍是承前一则之意,从一时代一作家一文体的多维角度来诠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前一则言元代散曲成就可观,而词体萎靡;这一则说白朴杂剧堪称元曲冠冕,而其词则粗浅之极。以一代论是如此,以一人论,亦是如此。

有元一代散曲家可以在创作中重造唐人绝句妙境,而词人则无法做到,这是词体已到了无法挽救的衰落时期的反映。此则再以白朴为例,其《梧桐雨》杂剧写唐明皇、杨贵妃之离合悲情,出以浓郁的抒情色彩、醇厚的诗味和华美的文辞,故有“诗剧”之称。就杂剧而言,王国维认为此剧堪称元曲中的冠冕之作。但有此创作才华的白朴在其词集《天籁集》中,却失去了神采。王国维说其词极其粗浅,连作辛弃疾的“奴隶”都不够格。因为白朴作词,乃是效法苏轼和辛弃疾的,故王国维直接将白朴与辛弃疾词作对比。王国维极意要说明的是元代乃是杂剧的时代,故其词已经不能再铸辉煌,他对白朴《天籁集》的评价应该纳入到这一文体观念中,才能得到更切实的理解。但平心而论,《天籁集》中也颇多率意而发、真实自然的优秀之作,一味以“不足为稼轩奴隶”而整体否定,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朱彝尊在《天籁集·跋》中即称其“自是名家”。《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天籁集》“清隽婉逸,调适韵谐”。为了佐证自己的这一说法,王国维又将欧阳修、秦观的诗词作了对比,认为他们的诗远不如词。其实这种“远不如”的结论背后,与其说是创作成就的比较,不如说是文体观念的较量。宋诗的“寄兴言情”固然不及宋词,但从诗体发展的角度而言,宋诗的说理议论,正是其可与唐诗并驱的原因所在。

王国维在揭出这种文体创作不平衡现象的同时,对于何以形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也作了初步探讨。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创者易工,因者难巧”。一种文体在初始阶段,因为文体束缚较少,故寄兴言情能以一种自然方式进行,所以能呈现出蓬勃的文体活力。而后人沿袭这种文体,受限于越来越多的文体限制,所以反而容易遮蔽了性情,而多在技巧上追新逐能,文体之衰落遂不可阻挡了。其二,“人各有能有不能”。即诗人只能对切合自己秉性的文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对其他的文体,只能成就一般,故文学史兼擅多体的文学家是十分罕见的。这种思想来源于陆游的《花间集·跋》,王国维在多则词话中反复举例,其实正是为了佐证陆游“能此不能彼”的说法的。除此之外,譬如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等,王国维就不暇关注了。

目录

前言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