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国的旅游者查普曼女士曾乘驯鹿拉的雪橇游历了挪威、芬兰和
一位英国的旅游者查普曼女士曾乘驯鹿拉的雪橇游历了挪威、芬兰和瑞典的拉普兰荒原,在那里目睹了拉普兰游牧民的婚礼。她描绘说:“小新娘只有岁,她肩上围着三条丝绸披巾,还有一条围在胸前,作为丝手筒,美观漂亮。她佩戴着许多银首饰,花冠异常美丽,是由无数彩带圈、银叶、金属丝和人造珍珠编成的,花冠后面的饰带五彩缤纷。”在北欧拉普兰荒原上,这样的新娘服饰将喜庆的场面点缀到了极点。
突出喜庆的新人服饰不在于质料档次的高低,也不在于制作工艺的精美,主要在于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鲜明、火暴,并加上夺目的首饰。我国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康多地区的土族人,平时就着装鲜艳。新婚这天,新娘头顶一块大红绸蒙面,穿着大红布面、蓝布夹里的大袄,套上用红、黄、绿、蓝、白各种方格布拼做成的五彩筒裙,腰系鲜绿的绸带,佩着全套首饰,简直是集各种浓艳色彩于一身,喜庆中既有新娘的喜悦,也表现出人们对色彩感受和组合的天赋。
黑龙江省宁安县的满族新人,新郎要头戴缨帽,身穿箭衣,腰扎达苞带,脚穿抓虎靴子;新娘则身穿植物纤维衣服,脚穿四散鞋或达苞鞋,头梳大卷式。他们用以显示喜庆的典型服饰是:新郎像英雄那样披红戴花,新娘的红盖头四角拴穗后还要系上大钱。
随意型虽说婚服都会含有一定的祝福、喜庆意义,而且不同程度地具有标志性,但是也有一些新人的服饰并未刻意追求什么。
我国苗族就有在简朴婚礼中出现的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出门之前,只稍许打扮,颈戴一般的银项圈,身穿一套青布衣裙,脚登一双新草鞋也就算是个新人了。
侗乡还保留着抢婚的习俗,只不过近代已是与女方约好。届时新娘只要换上新装,穿上缠了红绳的新草鞋,就可以悄悄等着男方来“抢婚”的火把队伍了。
马来半岛上有个萨曼族,婚礼中,新郎头戴树叶编成的帽子,新娘上身则装饰着用布搓成的布条:他们的婚服非常简单而且带着明显的随意性,只要一匹布就能制成一对新人的礼服。
这些婚服风俗,看似随心所欲,无所依傍,其实还是受当时当地生产水平的限制而形成的。
炫耀型与以上那种随意型婚服不同的是,有些婚服则有意夸大了本人的财富拥有量,以在婚礼上求得众人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