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句紧扣易水入笔点出“此地”别燕丹“此地”让诗人回想起当年那
起句紧扣易水入笔,点出“此地”别燕丹。“此地”,让诗人回想起当年那慷慨悲壮的一幕:秋风萧萧,秋水荡荡,友人击筑,壮士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明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仍然决然而去,慷慨赴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无怪乎听者“发尽上指冠”。诗人想到这里,心潮澎湃,“壮士发冲冠”也就冲口而出了。
然而弹指千年,往事如烟。“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只有这易水仍没有改变,仍像当年一样,透着悲凉的寒气。“昔时”“今日”,连贯紧密。对往日壮士的凭吊,对今日送别的感慨,如在笔端。
此诗好就好在,将当年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绘得鲜明感人,又将今昔加以对比,所有一切又都紧扣“易水送别”这一特殊点,一线串珠,上下千年,全诗结构实在很有匠心。
送兄 唐 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别路:送别的路旁。云初起:风吹云起。
嗟:叹。
【评析】 这首诗的作者不知名姓,只知道是个七岁的女孩,可见大唐时代,诗歌多么普及,人们对诗歌多么喜爱。
这首诗表达妹妹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感情,诗中先用秋景来烘托,再以大雁成群南飞来类比,抒发不能同哥哥一起远行的遗憾。看来这妹妹虽小,也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的。
诗歌的语言朴素如话,虽然是个孩子所写,但却很成熟老到,可以用来揣摩作诗用字的方法。本来她看见的是:离亭路边风吹落了树叶,天上大雁排成一字南飞。于是感叹要是能像大雁一样和哥哥一起飞就好了。怎么表达呢?“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她为什么不说“别路风初起,离亭叶正飞”呢?这样不是更自然一些吗?
她选用了“云”字:一是天上有云,写云就多了一个景观,丰富了画面,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云起”“叶稀”已经暗含了风。第二,云是游子象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说云初起,就等于说哥哥就要动身了。她不说“叶正飞”而用了“稀”字,稀比飞就更具体,可以想见树上的叶子不多了,还正在一片片凋零。后面两句她也不正面说:“我多么希望化作雁和你一起南飞”,而从反面着笔,说人不如雁,这样就更加强了感情。看来,这女孩子不是个写诗的新手。
唐代的小女孩会写诗,农妇也会写诗。有个叫葛鸦儿的就写过一首《怀良人》,名字这么俗,应该就是个农妇吧。但诗却写得很有水平: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这应该是一个独守空门的妇女怀念戍边丈夫时唱出的怨歌。首两句是这个贫家女子画像。她蓬头散发,衣衫破旧。“布裙犹是嫁时衣”,贫困之极。正是种胡麻的好季节,却无人种;该是丈夫回家时,却为何没有回?这里面有对良人浓浓的思念。也许还有其他的深意:也许她想丈夫回来帮忙做农活,也许她想丈夫回来生个孩子,所以用多籽的胡麻来作比兴。若是后者,这样的写法不是很含蓄,很有水平吗?
- 鲜花是高雅礼物 花卉在礼仪交往中的应用形式[图]
- 印花布怎么清洗?印花布面料的特点[图]
- 踵脚后跟,“百姓之上”《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图]
- 窦(dòu)孔穴夷(yí)平坦阙(quē)指缺口稽(jī)留[图]
-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 丘不肖未[图]
- 安葬曹成公. .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 晋[图]
- 赵襄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说“大王知道燕国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图]
- 春秋时晋文公是个贤明的君王善于纳谏晋文公手下的臣子也因此敢大[图]
- 典要典常纲要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出入”与“内外”互文“出”[图]
- 如果古代所做的事情不能够变更那么推车至今也进化不到蝉匷这样的[图]